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低谷时刻,读苏轼的这 10 首诗歌,顿觉回血。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3 09:35:50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苏轼在被贬谪到海南岛时,生活极度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他甚至在此地发明了一种烤羊脊骨的吃法,以此度过难关。 他曾在此地写信给弟弟子由说:“这里的羊骨,比北方的羊肉更美味。” 这就是苏轼,即使在蕞困难的时候,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风雨,但他能以满腔豪情笑对人生。 没有足够的食物,他开垦土地自种粮食;没有美酒,他亲手酿造;没有住处,他自己搭建雪堂。 回首一生,苏轼引以为傲的不是高居庙堂的荣光,而是被贬黄州、惠州和儋州的流离岁月。

林语堂评价苏轼: “他蕞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余光中说:“我如果去旅行,不会跟李白在一起,因为他不负责任,也不会选杜甫,因为他太苦了。我会找苏东坡,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苏轼,不仅因为他的词作举世wu双,更因为他体现的品质。 命运虽然给予他痛苦,岁月却赋予他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饱受折磨的流放之路反而成全了他的才华和豁达心性。

1、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篇所表达的身处困境中仍追求心之自由的信念更清晰。全词语调明快,直抒胸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个意态萧散、神情傲然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

结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乃点睛之笔,也是双关语,将人生种种领悟融通于自然万物变换常理,是高高举起,却轻轻放下,达到了无喜无悲的哲学境界,也充分彰显其思想格局的超迈之处。

简析:

此词表达了苏轼在遭遇困境时从容不迫、豁达乐观的态度。他劝诫人们不要过于在意外界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挑战。

2、

《记承天寺夜游》·节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简析:

苏轼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情感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情,鼓励他们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3、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被发配到黄州后写的词。

他安慰自己,牢狱之灾虽过,但还属幽囚之身,自己更要谨言慎行。

他心中当然也有苦闷,而且没几个人能理解。

但是,苏轼在这篇词文里留下千古名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我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是不管外界如何,你都要保持心灵自主和人格的独立性,保持自己的初心,去做“你认为对”的事情。

相比苏轼经历的乌台诗案,我经历的那些小屁事其实真的不算什么,但我能从苏轼的人生轨迹和诗词歌赋中找到共鸣。

我把它视为是一种修行,因为一旦一个人陷入自哀、怨愤,一来戕害身体,二来心志紊乱,易生偏见。这就相当于……敌人没能把你怎么样,给你制造不公的人也没能把你怎样,但你已经被自己的内耗给击败。

让生命能量状态保持平稳,是很难的一件事,但我已经在努力了。

简析:

苏轼在词中通过描绘孤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的孤独和寂寞。但正是这种孤独和寂寞,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这种精神能够鼓励人们在低谷中坚守信念,继续前行。

4、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者的解读更深刻:

人们所见事物,往往只从自我的感觉出发,把自我的心作为衡量世间事物的标准,因此,所见事物,便无可避免地着上了主观的色彩和感情。所以出于我们感官上所见知觉闻的一切事象物相,并非事物本身的真实,只因人们惯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一切看法想法,都难摆脱自私的成分,即"身在此山中"这一大魔障,造成主观的蔽锢,说是我所见的庐山,事实上只是透过庐山看了他自己。 世人都以如此"自我中心"的虚假认识,做"自以为是"的价值判断,因此造成这个现实世界中无穷的冲突与祸患。其实,这不是“认识”,只是我的幻觉,一旦这种幻觉破灭的时候,人类的命运,就只剩下一大堆的虚空和痛苦。

其实这种解读适用于一切关系,要破的就是“主观”这一魔障。


5、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鉴赏:

这首诗写出了海棠花那种垂悬繁盛之美。因为海棠花的花朵蓓蕾是不同时期开花,呈现深深浅浅远近高低层次多样的美,摇曳的海棠,在蜡烛的热度里,可以缓慢绽开,这就使得秉烛夜游,更有乐趣。

苏轼的美诗当然契合那个时代观赏海棠的热情,所以广泛流传。高烛夜赏,花下笙歌,本来就是常态,只是因为苏轼,更强化了这种美。

黄州对于苏轼没有锦衣玉食,没有高堂夜宴,他不过是在贫寒的茅舍外,感喟这海棠不分富贵贫贱的摇曳春风,陪伴他的落魄。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6、

《赤壁赋》·节选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简析:

苏轼劝诫人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7、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苏轼写这首词时已经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两年多了。心中有无尽的忧愁,只有寄情山水以放松。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他感触良多,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仕途坎坷、难酬壮志,苏轼自感苍老,这同盛年得志的周瑜形成鲜明对比。但苏轼就是苏轼,也只有苏轼,他不会将一时悲戚的情绪作为人生的主基调,他有着更为宏达的人生观和历史观。

他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在他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何足悲叹!“一尊还酹江月”,人间不过似梦境一场,不要徒增感叹了,还是给明月献上一杯酒,与月同饮吧!如此,豁然开朗。

这里要提一下,“羽扇纶巾”一般被认为是诸葛亮的代称,实际在三国时期,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代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

简析:

苏轼通过对历史的追忆和对自然的欣赏,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态度能够鼓励人们在低谷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

8、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大意浅析:

山下兰草才抽出的新芽尚短,在浅浅的溪水中忽隐忽现。树林中松间的沙径被雨淋过,洗去泥滓与浮尘。暮色里骤雨萧萧,杜鹃声声报初夏将至。 谁说青春如逝一去不返,这兰溪流水都能西流,莫要叹人生易老,徒自悲唱黄鸡催晓。

简析:

苏轼鼓励人们不要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失去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这种精神能够激励人们在低谷中重新振作起来。

◆ 人生,如同这西去的流水,奔波,不歇,不会因为一次的失败而宣告终结。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面对何种困难,只有,勇敢,不懈。

就像,门前的流水,无论多少次被阻挡,它都会坚定地朝西流去。

前人,以他走过的路,历过的艰,尝过的苦,告诉我们:不怕,哪怕风霜染白了我们的发梢,哪怕世事再糟杂不堪,也不要因此,而放弃希望。

谁道人生无再少?我们,心中,永远流淌着热情与斗志。

9、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俗话说:“世间万物,冥冥中有自己的定数,非人愿意为之。”

有些人,该走的时候,你怎么也留不住;

有些东西,当你想失去的时候,你还是无法挽回。

面对这个无常的世界,许多人感到沮丧和痛苦。

但因缘聚散本是平常事,岁月从不优待任何人。

正如《牡丹亭》所说:“风无定,人无常。”

既然看不到人生的下一站,那就珍惜现在拥有的人和事。

既然不能改变命运,不如放下执念,随遇而安。


10、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这首诗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同题的《东坡八首》序云:“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