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诗海遗珠:历史上最深情的悼亡诗,28字写尽心痛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1 10:18:27    

背景:元稹,少有才名,诗名盖过同代的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西厢记》里张生的原型。和崔莺莺(崔双文)小姐别后,于802年进京赶考。因才思敏捷,深得当时京兆尹、太子少保韦夏卿的赏识。一心想高攀的元稹,毫不犹豫甩掉崔莺莺,迎娶了韦少保的小女儿韦丛(字成之),藉此在官场立足。

《西厢记》,图片来自百度

令元稹没想到的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小姐韦成之,不但熟读诗书,而且非常娴淑。下嫁元稹后,家里连佣人都没有,但韦小姐无怨无悔,大包大揽所有内务,对元稹温柔体贴,无微不至。元稹即以“读书用功”为名,整天做甩手掌柜。

按说娶到这样的媳妇是前世修来的,元稹偏偏生幺蛾子,婚后不久就回头去找也已经嫁人的崔莺莺,通过人家丈夫传话说是“表哥来了”。莺莺小姐遗诗一首,拒绝见面,元稹悻悻而回。这明显是“海王”行径,就是还想回去占人家便宜,吃了闭门羹以后,元稹却恬着脸自夸“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如果《莺莺传》这段描写属实,你可以想见元稹有多渣。

809年,韦成之病逝,元稹很悲伤,写了很多悼亡诗,其中就有著名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卿。”但其实这时的元稹作为监察御史正巡视川东,早和历史上著名的大才女、大他11岁的薛涛薛阿姨粘乎在了一起,两人激情四射地滚了三个多月的床单,直到元稹调任洛阳,才从兹两别。可以想像,这首人尽皆知的“巫山云雨”诗写得有多虚伪。当然,也许他当时的心情确实如此,对薛涛也是动了真情,对崔莺莺的思念也是真的,“海王”的逻辑不容易懂。

那时的元稹,在官场上的人设还是不错的,虽然自我表演欲极强,行事稍显莽撞、激进,但能愤世嫉俗、蔑视权贵、体察民情。不过也因此官运不通,被贬成为常态,所以一直很郁闷。814年,被贬潭州途经洞庭湖时,落魄失魂的元稹梦见了生死两隔已经五年之久的韦成之,遂写下了这首史上最为深情的悼亡诗:

梦成之

烛暗船风独梦惊,梦君频问向南行。

觉来不语到明坐,一夜洞庭湖水声。

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可惜不久之后,元稹决定自降人品,出卖自己的人格,转身投靠宦官集团,(就是他以前蔑视的权贵),虽然遭到朝野的唾骂,但换来了仕途光明、官运亨通,之后一路做到了宰相。

815年,业已48岁的薛涛,千里迢迢由四川来寻元稹,只求厮守,宁愿做妾。 自古道“痴情最是傻兮兮”,薛大妈也不想想,人家这“一树梨花”是要压海棠的,岂能来个“一树海棠压梨花”?元稹将她拒之门外,面都没见,人品再降一个阶。

之后元稹虽然在官场上起起落落,一半时间仍在贬官的道路上,但他的“梨花运”却是一旺到底,把《西厢记》活成了一部电视连续剧。

赏析:开篇用“烛暗船风”四字简略地交待环境,然后急切地转入主题“梦惊”!在低矮、狭窄、烛光昏暗的船舱里,一个孤独的旅人突然从梦中惊坐而起,他梦见了什么呢?原来是梦到了魂牵梦萦的亡妻。

“频问”是全诗的诗眼,将一个女子的纤弱、无助、却执著、风尘仆仆的形象烘托得栩栩如生。这样一个自已日夜牵挂的弱女子,也许还背着小蓝布包袱、拄着竹杖,人地两疏、前路漫漫,她要去哪儿呢?是要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南方来找自己吗?这样凶险连连的千里旅途她需要鼓起怎样的勇气?怎么能应付得过来呢?她现在是多么需要诃护、搀扶啊!

也许只有痛失过深爱的人,才能体会此时针刺火烧般的心痛,痛到窒息,痛到发慌,痛得再也无法入睡。在昏灯残影中索然枯坐,直到天明,诗人在想什么呢?思潮澎湃,如波涛汹涌的洞庭湖水。

短短的28字,就像一个分镜头剧本一样,角色所需要的情绪要素几乎都具备了。

全诗用词朴实,意象层次丰富,字面之下的情绪波动通畅、自然,情感真挚。远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种空洞的、口号式的诗句可比。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70个字也远不如本诗真挚、含蓄、意韵深远。这是几千年诗史中悼亡诗的巅峰之作!也是元稹的巅峰之作,比作者另一首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更加感人。

千百年来,这首诗之所以没受到应有的尊重,也许就是因为元稹的人品,人们不相信文中的情感是真的。如果作者要换成“老妻画纸为棋局”的杜甫,估计早就千口传诵了。

高中课文《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你读了哭过吗?那读了这首诗,也应该有所触动。人,有时候是需要被艺术感染的。

相关文章